中亚

中亚(英语:Central Asia;俄语:Средняя Азия/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中亚细亚的简称,指亚洲中部内陆地区,是贯通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中亚”作为地缘政治概念,最先由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于1843年提出。狭义的中亚一般指从苏联解体分离出来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五国,广义的中亚有时将阿富汗等周边国家也算进去。

中亚地域辽阔,地貌复杂。东西长3000千米,南北宽约2400千米。截至2023年6月,中亚五国的总面积为401万平方公里,拥有人口7000多万。中亚的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主要河流包括阿姆河锡尔河乌拉尔河、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中亚的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中亚的草原和东欧草原一起构成了横贯欧亚大陆的欧亚大草原。中亚矿产资源丰富,具有世界级和区域级的矿产: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中亚还盛产谷物、棉花等经济作物,是世界第三大产棉基地,经济潜力很大。2022年,中亚的经济总量约3685.7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5788.69亿元。

中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是一些最早的古人类跨越亚洲迁徙的关键路线,也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美苏冷战结束后,中亚作为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其地缘政治意义更加凸显出来。

名称定义

中亚,为中央亚细亚或亚洲中心地带的简称,与“东亚”“西亚”“东南亚”“东北亚”等地理名词相当,亚洲中部地区。“中亚”作为地缘政治概念,最先由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于1843年提出,其所包含的范围存在多种界定。关于“中亚”这一地理概念在学者中认识并不统一。范围最狭窄的界定来自苏联官方的定义,即仅指其下属的五个加盟共和国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苏联时期,这一界定在国际上也广泛使用,但实际上阿富汗斯坦也属于中亚范畴。

然而在俄罗斯文化中,关于中亚有两个概念:一个是Средняя Азия(英语可译成Middle Asia),是较为狭窄的概念,是指历史上曾经为俄罗斯所统治的位于亚洲中部的非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另一个是ЦентральнаяАзия(英语可译成CentralAsia),范围较为广泛,即指亚洲中部地区而不论这些地区是否曾受俄罗斯统治。在苏联解体后,已经独立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领导人在塔什干举行会议,宣布中亚地区应当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从此之后,中亚五国成了中亚最为普遍接受的界定。

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苏联解体之前不久根据气候和风俗作出的定义,中亚的概念要广泛许多。其应当包括蒙古,中国西藏、新疆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伊朗东北部的古利斯坦省北霍拉桑省、霍拉桑省,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和旁遮普省克什米尔(包括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和自由克什米尔),印度的旁遮普邦,印度控制的拉达克,印控克什米尔,俄罗斯中东部南方有泰加林分布的区域,以及从前苏联独立的五个斯坦国家。

另一个变通的界定方法是根据种族划分,即突厥人、东伊朗人居住的地区。这些区域包括中国的新疆省、西伯利亚地区南部生活着突厥民族的区域、从前苏联独立的五个斯坦国家以及阿富汗突厥斯坦。此外还包括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北部和克什米尔山谷,以及中国西藏和印控拉达克。在这一概念下,上述地区的绝大部分居民都属于当地原住民。有一些地方宣称在地理上位于亚洲的中心位置,例如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首府克孜勒,以及中国新疆省省会乌鲁木齐市以北320公里的一个小村庄。

各家说法

2002年1月,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中亚文明史》一书,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组织各国中亚学家合作撰写的一部著作。在这本书的附录中,就“中亚”的范围专门概述了各国学者对这一地理名词的不同解释。关于“中亚”的范围,学者们各说不一,见仁见智。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兼旅行家亚历山大·冯·洪堡首次试图界定其范围,他在著作《中亚》(Asie central)中主张将中亚置于从北纬44.5°以北5°这样一大片地区内,认为这即整个亚洲大陆的中央部分。然而,俄罗斯的东方学家及中亚的探险家尼古拉·尼科来夫(原文为尼古来,此处根据常见翻译调整为尼古拉·尼科来夫,但需注意原文可能存在笔误)对此持有异议,他认为应根据共同的环境特征来界定中亚的范围,并建议将中亚缺乏注入外海的河流这一现象作为界定的准则。因此,他所界定的中亚范围比洪堡的更为扩大,甚至包括了东部伊朗与阿富汗地区。此外,德国地理学家菲迪南·里希特雷芬在其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也提出了关于中亚范围的看法。他认为,“中亚”即意味着亚洲内陆地带以其水文体系为特征(即没有河流注入外海)的所有地区,其地理界限北起阿尔泰共和国山,南抵西藏高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大兴安岭

该书还介绍了1886年出版的《突厥斯坦》一书中的观点,即将亚洲大陆分成两部分:边缘(或外国)亚洲和内陆(或中央)亚洲,二者地理方位、环境特征以及地质起源方面都迥然不同。所谓“内陆亚洲”,即意味着亚洲大陆上没有河流注入外海,具有“瀚海”特色的一切内陆地区。有观点认为,“内陆亚洲”(Inner Asia)用来指更大的中亚地区,而“中部亚洲”(Middle Asia)则用来指在此之前的“中亚”(Central Asia)的异名。《中亚文明史》一书的作者们认为,“中亚”包括今位于阿富汗、巴基斯坦苏联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境内的各个地区,这是对“中亚”的一种广义的解释。1994年,中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加文·汉布里(Gavin Hambly)著的《中亚史纲要》(Central Asian)一书中提到,作为地理概念,“中亚”一词很难有一个精确的定义。在该书中,“中亚”主要是指苏联的哈萨克族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五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蒙古国以及现在中国境内以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知名的三个自治区。

此外,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德尼斯·西诺尔(Denis Sinor)教授使用“内亚”(内陆亚洲的简称,Inner Asia)和“中欧亚”(Central Eurasia)二词来指上述学者们所讲的“中亚”地区,范围也较广,仍是一种广义的解释。它包括在中国、东南亚、印度、西亚和欧洲诸文明中心的包围中,或者说处在这些主要中心的边缘地区。苏联时期,在俄文中常使用两个词来指不同范围的“中亚”:Л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IeHTpaJIbHa A3HA),通常包括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这五个加盟共和国;Средняя Азия(CpeHA3H),该词则不包括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当时,哈萨克斯坦是单独的一个经济区,而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共同组成另一个经济区。因此,就使用了这两个不同的“中亚”术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于1991年先后宣布独立。中国对这五个国家称作中亚国家。1992年,中国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亚五国手册》一书第1页上,对中亚的解释为:“中亚(中亚细亚)意为亚洲的中部地区。”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中亚总体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在塔吉克斯坦帕米尔地区和吉尔吉斯斯坦西部天山地区山势陡峭,海拔在4000-5000米,其中海拔7495米的索莫尼峰和7134米的列宁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山峰。在哈萨克斯坦西部里海附近卡拉吉耶洼地发现有苏联陆上低于海平面132米的最低点。在这东西之间广阔地区,荒漠、绿洲在海拔200-400米之间,丘陵、草原在海拔300-500米之间,而东部山区在海拔1000米左右。中亚地区绵亘着温带最壮观的山地,冰川超过4000条,总面积达1100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费德钦科冰川长71公里,它包括33条支流、面积达900平方公里,而山脚下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干旱炎热的荒漠,荒漠的水平线在弥漫如烟的粉尘黄土中渐趋消失。崇山环抱的山谷盆地和撒在广袤荒漠中的绿洲是中亚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它滋养着这一方农人,而辽阔的北部草原和山坡草地驰骋着一个个马背上的民族。

塔吉克斯坦境内的帕米尔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无疑是中亚的制高点。它的东部占优势的是剥蚀高原和垅岗地形,这里的山脉相对高度不大,徐缓地向绝对高度3500-4000米的山间谷地倾斜。它的西部占优势的是切割剧烈的高山地形、狭窄而幽深的峡谷。帕米尔高原北缘是两座平行的高山──阿赖山脉和外阿赖山脉,由西向东倾斜。阿赖山在5301米的伊格拉峰附近又分成平行的三支山脉──突厥斯坦山、泽拉夫尚山和吉萨尔山,继续向西倾斜而最终消失在撒马尔罕绿洲附近的荒漠。由阿赖山向东北方向延伸是巍峨的天山,西部天山的主峰在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的海拔6995米的汗腾格里峰。由汗腾格里峰往西又有两支平行的天山支脉──昆格阿拉套-吉尔吉斯山和捷尔斯克依阿拉套山,环抱着高山湖泊──伊塞克湖

在天山隘口中国通往吉尔吉斯斯坦口岸吐尔尕特附近,又有一支脉费尔干纳盆地山往西北延伸再转西南恰特卡尔-库拉明山,圈出中亚最著名的盆地──费尔干纳。费尔干纳盆地东西长300公里,南北最宽150公里,形如一只巨大的椭圆形碟子,缓缓地由西向东倾斜。哈萨克斯坦东部边缘地区有几组平行山脉:阿尔泰共和国山、塔尔巴哈台山、阿拉套山,在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联邦交界线上的别卢哈峰海拔也达4506米。在中亚的西南缘土库曼斯坦的科佩特山是由帕米尔高原向东南延伸出的兴都库什山脉的余脉,其高峰卡拉古拉峰仅有1977米。哈萨克斯坦西部还有几座山,但与东部的高山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气候

中亚由于处于欧亚大陆腹地,尤其是东南缘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该地区气候为典型的温带沙漠、草原的大陆性气候,其突出特征是:第一,雨水稀少,极其干燥。一般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咸海附近和土库曼斯坦的荒漠年降水量仅为75-100毫米,而山区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费尔干纳山西南坡甚至可达2000毫米,但山地中也有的雨量少于沙漠地区,如帕米尔高原的年降水量仅60毫米;第二,中纬度大陆内部地区,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温度高,蒸发旺盛。中亚每平方厘米地面由于阳光辐射每年可获10-13 平方万卡热量,在土库曼斯坦则几乎达到16万卡。科学测试,在中亚北纬40度地方夏季所获阳光照射量并不逊于热带地区。空气极其干燥和高温引起大量的蒸发,阿姆河三角洲水面的年蒸发量达1798毫米,即比这里的降水量大21倍;第三,温度变化剧烈。许多地方白天最高气温与夜晚最低气温之间可相差20-30℃。在帕米尔高原高原则有日温差40℃的记录。从哈萨克斯坦最北端到土克曼斯坦最南端,纵跨北纬57度到35度,表现为寒温带经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在盛夏七月,除山区外平均气温一般在26℃至32℃之间,而在隆冬一月,平均气温由北端的-20℃到南端的2℃过渡。

水文

中亚由于地形特征为东南高西北低,故而河流走向基本为西北走向。水量小,少水能。汛期在春夏气节,原因是冰山融化和夏季降雨。作为自然地理的中亚来说,它的所有河流都没有通向大洋的出口,河水除了被引走用于灌溉外,或者消失于荒漠,或者注入于内陆湖泊

自然资源

荒漠草原 

荒漠、半荒漠和草原占据从里海天山山地之间的巨大面积。阿姆河和卡拉捷詹河之间的卡拉库姆沙漠(35万平方公里)和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克孜勒库姆沙漠(30万平方公里)是中亚最大的沙漠,地势平坦,海拔均在300米以下,大部分为沙垅、龟裂地,间有闭塞的洼地和孤山。极度干旱、贫瘠、缺少植被,如克孜尔库姆沙漠东南部就被称为“饥饿草原”。在哈萨克斯坦,草原覆盖在长1200公里的哈萨克丘陵和长达630公里的图尔盖谷地,海拔在300米左右。由于受到北冰洋湿气影响,比起中亚腹地的荒漠要湿润一些。在北部台地、丘陵与南部沙漠之间的是别克帕克达拉草原,其地貌处于草原、半荒漠、荒漠的过渡地带。撒在荒漠中的绿洲,拥有丰富的栽培植被,它的翠绿色彩在荒漠灰黄底色衬托下显得格外赏心悦目。1954-1960年在中亚哈萨克斯坦、里海沿岸低地开展的大垦荒,使那里出现了大片农田,这是人类与自然斗争创造的新的地理景观。

矿产资源 

各种矿藏丰富,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品种比较齐全,煤探明储量为1624亿吨(1972年),集中分布在卡拉干达、埃基巴、马斯图兹、图尔盖、日兰奇克、楚河、伊犁河大型煤田。此外,还有铁矿锰矿石铜矿钾盐等矿藏,其中铬铁矿探明储量有2亿吨,仅次于南非津巴布韦居世界第三。吉尔吉斯斯坦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特别是稀有金属汞、锑的储量可观。乌兹别克斯坦的矿产资源主要是铜矿、铅锌矿钼矿钨矿。因种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中亚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蕴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里海东岸及湖底。此外,费尔干纳盆地的石油以及布哈拉和希瓦的天然气有比较丰富的储藏。然而,石油、天然气的最丰富的储藏在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水电资源丰富,尤其是塔吉克斯坦的水电资源达6400万千瓦。

地区历史

中亚地区拥有漫长的历史,早在文明早期就有原住居民生活在此。波斯帝国强盛后,征服了中亚地区,波斯文化对中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波斯的阿赫门王朝灭亡,中亚随之进入希腊统治时期。在希腊及希腊化时代,中亚不仅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同时佛教也传入了中亚地区。此后,中亚地区经历了贵霜帝国、嚈哒与突厥的统治。其中,贵霜由大月氏人所建,嚈哒被认为是鲜卑的一支,而西方学者则称之为“白匈奴”。随后,在中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突厥族崛起。隋朝时期,突厥分为东西两大汗国。唐朝初期,东西突厥纷纷归顺于唐。然而,在李治时期,西突厥叛唐,唐朝统治者平定了叛乱,并将西突厥统治下的中亚地区并入唐王朝的版图,设立了都督府与都护府对这些地区进行管辖。怛罗斯之战中,唐军战败,唐朝的势力范围退缩到了帕米尔高原以东。此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逐渐占据优势,伊斯兰教也传入中亚。中亚先后经历了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时期、萨曼王朝时期。萨曼王朝灭亡后,中亚由突厥语族诸王朝与西辽统治,中亚逐渐突厥化。公元13世纪,蒙古崛起,蒙古在灭掉了当时的中亚霸主花剌子模后,先后建立了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然而,察合台汗国因内部争乱而逐渐衰落。

突厥化的蒙古人随后建立了帖木儿帝国,此时中亚的经济、文化、科学都达到了繁盛的阶段。然而,16世纪海上贸易的兴起以及汗国内部的战争使得帖木儿帝国日趋衰败,最终被乌兹别克斯坦人所灭。此后,中亚大地上又兴起过诸多汗国。19世纪时,俄罗斯英国在中亚争夺殖民地,俄国占据上风。在一系列的土地兼并中,俄国逐步建立起了殖民地与保护国,从此确立了对于中亚的统治。俄罗斯帝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矛盾激化,爆发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消灭了反苏势力,将战时经济政策改变为新经济政策,中亚的矛盾也因此趋向缓和。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先后宣布独立;接着,又都以创始成员国的身份加入独立国家联合体

人口与族群

人口

中亚地区的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决定了它的人口分布及构成的突出特点是:第一,人口密度很小,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2人。其中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6.1和7.2人,只有乌兹别克斯坦人口较密,达到51.4人;第二,人口分布极不均匀。山区每平方公里只有1-2人,在卡拉库姆沙漠克孜勒库姆沙漠及哈萨克斯坦中部的荒漠几乎是渺无人烟,而绿洲及大城市周围密集了大量人口,如富庶的费尔干纳盆地每平方公里高达300-400人。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所在的楚河盆地仅占共和国国土的1/12,却集中了共和国35%的人口;第三,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中亚各国出生率普遍在30‰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5‰左右。这一情况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情况相似,与其经济发展程度是不适应的;第四,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二三十年,绝对人口增加迅速。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在本世纪90年中人口增加了5.6倍,近三十年人口翻了一番,绝对人口增加了200多万。乌兹别克斯坦也是如此,1959年为500万人,1979年翻了一番,达1050万,1989年接近2000万,又差不多翻了一番;第五,本世纪以来城市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人口由原先的10%左右增长到40%左右,其中哈萨克斯坦一些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如卡拉干达杰兹卡兹甘州曼格斯套州城市居民已占这些州总人口的80-90%。70年代以前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欧洲地区的移民,70年代以后主要是共和国内部人口流动的因素。然而,在中亚有些地区,如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由于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大大超过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俄罗斯人迁出,2000年至2015年城市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

参考资料

民族

20世纪初中亚的主要民族是哈萨克族、土库曼人、乌兹别克斯坦人、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普什图人等世居民族。苏维埃时期,随着中亚地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大量俄罗斯及其他斯拉夫人居民迁入,另外还有一些民族,如塔塔尔族、德意志人、朝鲜人是被政府当局以强行手段迁入中亚的。21世纪后,中亚各共和国都成为多民族国家。据苏联1989年人口统计资料,在中亚地区生活的有130多个大小民族。构成中亚五国的主要民族成分是:世居民族即各共和国的主体民族和俄罗斯人

人种

哈萨克族:为蒙古人种西伯利亚地区类型和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之间的混血类型(图兰人种)。

土库曼斯坦人:图兰人种。

乌兹别克斯坦人:图兰人种。

柯尔克孜族:蒙古人种的西伯利亚类型,混有少量欧罗巴人种血统。

塔吉克族: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

普什图人: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

主体民族

主体民族只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占绝对多数(2/3以上)。哈萨克族在哈萨克斯坦1959年占30%,1979年占36%,直到1989年才达到39.7%,成为该国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但仍未达到该国人口总数的简单多数(1/2以上)。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建立的是“自决的哈萨克族国家”,对哈萨克族不占国家总人口的多数十分忧虑。2001年以来,哈萨克斯坦采取一些措施号召境外哈萨克人“回故乡”,同时有俄罗斯人、德意志人和其他斯拉夫居民迁出,哈萨克族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有所提高。但是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不景气,对境外哈萨克人吸引力不大,同时牺牲非哈萨克人特别是俄罗斯人的利益可能迫使这部分人的加速流失,这不仅会造成族际关系紧张和社会动荡,而且会对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损害。2004年以后,该国正在调整其民族政策以阻止具有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俄罗斯人出走。据哈官方报道,1996年初哈萨克族已占该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即达800多万人。这意味着,自1989-1996年8年期间,哈萨克族人口增加了170多万人,即每年增加达20多万人。

俄罗斯人 

俄罗斯人在中亚五国共约1000万,其中约600万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尤其是在城市。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几个州占有很大比重。近二三十年俄罗斯人在一些国家的绝对人口有所增加,但占共和国总人口比重却逐年下降。如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人由1970年的147.3万增加至1989年的162.4万,但人口比重由12.5%降至8%;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人由1959年的62.4万增至1990年94万,但人口比重由30.2%降至21.5%。中亚五国俄罗斯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20%,占苏联解体后居住在俄罗斯境外俄罗斯人的40%。因此,俄罗斯人在中亚各国地位问题,不仅是这些国家中最重要的民族问题,也是俄罗斯联邦与这些国家关系中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语言

中亚这个地区由于其历史不详及地缘因素,导致其语言也丰富多样。中亚的语言主要分属于印欧语系的突厥语族和伊朗语族。在突厥语族下的语言为:哈萨克语(Kazakh)、吉尔吉斯语(Kyrgyz)、鞑靼语(Tatar)、土库曼语(Turkmen)、维吾尔语(Uyghur)、乌兹别克语(Uzbek);在伊朗语族下的语言分为:塔吉克语(Tajik)、波斯语(Persian)。当然在中亚还有俄语俄语)、汉语(Chinese)、蒙古语(Mongolian)和藏语(Tibetan)等。因而这些语言对中亚各方面的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对中亚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的塑造起着巨大的作用。

哈萨克斯坦的语言主要为:哈萨克语(Kazakh)、吉尔吉斯语(Kyrgyz)、塔塔尔语(Tatar)、乌兹别克语(Uzbek)、俄语(Russian)、维吾尔语(Uyghur)等,其中哈萨克语(Kazakh)是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语言,俄语为哈萨克斯坦的通用语言,哈萨克语(Kazakh)是一种突厥语,接近于诺盖语(Nogai)和卡拉卡尔帕克语(Karakalpak),属于突厥语族基普查克语支也称谓西北语支。操该种语言的人的范围从天山,山脉蔓延到乌拉尔山山脉大约有1200万人,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伊朗

在乌兹别克斯坦内的语言为:乌兹别克语(Uzbek)、俄语俄语)、塔吉克语(Tajik)、哈萨克语(Kazakh)、鞑靼(Tatar)、卡拉卡尔帕克语(Karakalpak)、吉尔吉斯语(Kyrgyz)、乌克兰语(Ukrainian)、土库曼语(Turkmen)等。其中乌兹别克语(Uzbek)为官方语,俄语为通用语。乌兹别克语属于突厥语族中的察合台语支(Chagatai),在乌兹别克斯坦操该语言的人为2350万,主要是乌孜别克族族人。

塔吉克斯坦国内主要使用三种语言:塔吉克语乌兹别克语俄语塔吉克族语是塔吉克族的民族语言也是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主要形成于10世纪,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接近于波斯语,该语言最初采用拉丁字母书写后来由于苏联的影响而采用西里尔(古斯拉夫字母)字母书写,其标准为塔吉克语言的西北方言。

土库曼斯坦斯坦,这个国家由于也是一个拥有100多个民族的国家,因此其国内的语言也比较丰富,土库曼族为主要的民族,约占其总人口的77%,其他的还有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鞑靼族等,因此土库曼语为土库曼斯坦的官方语言,其通用的语言是俄语土库曼语属于突厥语族的乌古思语支,在土库曼斯坦境内操土库曼语的人口约为343万,土库曼语接近克里米亚鞑靼语和撒拉尔语,但是与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相差甚远。

宗教

中亚地区也是一个多宗教地区。这里信仰各种宗教的教徒众多,教派林立。除伊斯兰教教外,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主要信仰东正教,德意志人信奉基督教,犹太人信奉犹太教,朝鲜人信奉基督教和佛教。在中亚一些偏僻地区还保留有萨满教。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除5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外,还有鞑靼人、东干人以及维吾尔人等。这些穆斯林多属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在塔吉克斯坦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什叶派的伊斯玛义派。中亚地区是当今世界伊斯兰教的五大中心之一(其余四大中心为西亚、北非、南亚和印度尼西亚)。

主要政权

政治

哈萨克斯坦

1995年哈萨克斯坦最高苏维埃通过现行宪法,1998年10月进行修改,确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宪法规定国体制度为民主的非宗教的单一制国家,实行总统制。议会为国家最高代表机构,行使立法职能。推行两院制,分别称为参议院(上议院)和马日利斯(下议院),上院47个席位,下院107个席位。主要政党有“祖国之光”党、哈萨克斯坦共产人民党和“光明道路”民主党等。

乌兹别克斯坦

宪法规定乌兹别克斯坦是主权、民主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分立,承认多党制。总统为国家元首。议会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最高代表机关,由参议院(上院)和立法院(下院)组成。政府称内阁。司法机关独立于立法和行政机关运行,司法系统由法院和检察院构成,其中法院包括国家宪法法院、最高法院、军事法院、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民事和刑事法院、各州和塔什干市民事和刑事法院等。2015年乌兹别克斯坦共有4个合法注册的政党:人民民主党、自由民主党、民族复兴民主党和“公正”社会民主党。

塔吉克斯坦

1999年9月26日,以全民公决方式通过新宪法,根据新宪法,由此前的半总统制改为总统制,目标是建立民主、法制、世俗的国家。主要政党有人民民主党、塔吉克斯坦共产党、塔吉克斯坦伊斯兰复兴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经济改革党、民主党、农业党。

吉尔吉斯斯坦

1993年5月5日,吉议会通过独立后第一部宪法,规定吉是建立在法制、世俗国家基础上的主权、单一制民主共和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总统为国家元首。此后,宪法几经修改。2010年“4·7”革命后,吉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5月,临时政府公布宪法草案,6月27日举行全民公投通过了新宪法。根据新宪法,吉政体由总统制过渡到议会制。2016年12月11日,吉举行修宪公投,将总统部分职权移交至政府。第一任总统阿卡耶夫执政时期政治上推行民主改革,经济上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方针。2005年春,吉发生非正常政权更迭,阿卡耶夫被迫下台,反对派领导人、前总理库尔曼别克·巴基耶夫同年7月当选新一届总统。2009年7月23日,巴基耶夫连任成功。2010年爆发“4·7”革命,巴基耶夫政权被推翻,以萝扎·奥通巴耶娃为总理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6月27日,吉全民公投通过新宪法,国家政体改为议会制,奥通巴耶娃出任过渡时期总统。2011年10月30日,吉举行总统大选,过渡时期政府总理阿尔马兹别克·阿塔姆巴耶夫当选总统,任期六年。2017年10月15日,吉举行新一届总统选举,社民党候选人、前总理索隆拜·热恩别科夫当选新一届总统,任期六年。

土库曼斯坦

宪法规定土库曼斯坦为民主、法制和世俗的、实行三权分立的总统共和制国家。总统为国家元首、内阁主席和最高行政首脑。人民委员会为国家最高权力代表机关。国民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为国家权力最高执行和管理机构。1999年12月对宪法进行修改和补充,明确规定S.A.萨帕尔穆拉特·尼亚佐夫作为首任总统,任期无时间限制。2003年修改并通过新宪法,规定人民委员会为常设的最高权力代表机构,同时规定总统当选年龄不得超过70岁。2006年12月再次修改宪法,规定总统候选人年龄在40~70岁,总统因故不能行使职权时,根据国家安全会议决议,任命副总理临时代理总统职权。1991年12月苏联土库曼斯坦共产党改组为土库曼斯坦民主党,为全国唯一政党。2006年12月尼亚佐夫去世,2007年2月G.谢尔达尔·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当选总统。

经济

哈萨克斯坦

在苏联时期,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哈萨克斯坦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变成了工农业较发达的共和国,成为重要的有色金属、能源、铁矿石以及商品粮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独立后,由于原有的经济运行体制被打破,经济一度下滑。通过实施全面的经济改革,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引进外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1460亿美元。2014年以来,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濒临“失速”,2017年哈国内生产总值约1390亿美元,2018年哈国内生产总值1447亿美元。2018年工业产值379.6亿美元。主要工业部门是有色冶金、钢铁、能源、化工和机械。东哈萨克斯坦的阿尔泰山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贵金属矿的主要产区。自1954~1960年大规模开垦荒地后,耕地面积急剧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2001年农用地面积8460万公顷,其中耕地2050万公顷,灌溉地仅235万公顷。永久性牧场6110万公顷。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等谷物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甜菜、烟叶、向日葵等。2006年粮食产量为1650万吨。

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相对发达的国家。1985年以来推行全方位经济改革,经济保持平稳的增长。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四金”:黄金、“白金”(棉花)、“乌金”(石油)、“蓝金”(天然气)。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03亿美元,同比增长5.1%;全年通货膨胀率为14.3%。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左右,以机械、石油天然气开采、冶金、轻纺、化工、食品为主。机械制造业绝大部分集中在塔什干,主要部门为农机(生产棉花摘收机、播种机以及轧棉设备)、纺织机械和运输机械制造。此外,还有电机、石油和化工机械、飞机制造、建筑机械制造等。中亚地区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和世界主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之一。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30%,从业人员占全国的30%左右,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支柱产业。有农业用地2237万公顷,其中包括耕地面积403.4万公顷,牧场面积1285万公顷。植棉业是种植业的主导部门。

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经济基础薄弱,对独立国家联合体其他国家依赖性较大,是独联体中最欠发达的国家。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7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802美元。工业以电力、有色冶金、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为主。农业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棉花、果菜为主,畜牧业以羊和牛为主。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和铁路。全国公路总长3.3万千米,铁路总长为1200多千米。

吉尔吉斯斯坦

以多种所有制为基础,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21世纪以来推行以私有化和非国有化改造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保持了低增长趋势。货币名称乌兹别克索姆。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933.22亿索姆(约合71.63亿美元),同比增长4.5%。工业产值约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19%,主要工业部门中,加工工业约占工业产值的80%。采掘工业开采煤、锡、锑、汞、铅、锌、石油和天然气,其中锑、锡、汞精矿产量居世界前列。纺织工业以轧棉、棉纺织及毛纺织为主,食品工业有榨油、制糖、肉类加工。主要轻纺工业中心为比什凯克奥什贾拉拉巴德等。在纳伦河上建有一系列大中型梯级水电站,其中托克托古尔水电站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农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5%。全国有永久性牧场330万公顷。主要放牧马和羊,羊毛产量占独立国家联合体第三位。耕地面积近140万公顷,其中灌溉地占78%,多分布在山间河谷地,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甜菜和烟草。以公路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航空运输方面,位于首都比什凯克的“玛纳斯”国际机场与莫斯科新西伯利亚州塔什干杜尚别等城市有定期航班,与独联体以外的城市如乌鲁木齐市伊斯坦布尔市法兰克福新德里卡拉奇等有定期或不定期的航班。

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斯坦经济结构单一,为苏联时期的天然气及棉花等原料供应地。工业基础较薄弱。对独立国家联合体其他国家依赖较大。21世纪通过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同时积极发展对外联系。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0亿美元。2010年总产值同比增长8.1%。主要工业部门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电力等。石油天然气工业为支柱产业,加工工业很不发达。据英国BP公司预测,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储量约为17.5万亿立方米。截至2017年,石油储量预计有200亿吨。石油开采主要集中于西部里海沿岸的巴尔卡纳巴特西南,正在向里海海域延伸。天然气开采主要集中于东部的马雷州,其中主要有沙特雷克、马雷及道列塔巴德气田。77%的天然气经乌兹别克斯坦进入俄罗斯后输至乌克兰,少部分经俄罗斯出口至西欧。为世界主要的天然气出口国之一、可耕地面积1700万公顷,水浇地约200万公顷。2010年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8%。农业以种植棉花、小麦为主,为世界主要长绒棉生产国之一。葡萄栽培和养蚕业较发达。畜牧业以饲养卡拉库尔羊为主。并产阿哈尔捷金良种马。

文化艺术

概述

中亚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冯·洪堡于1843年提出。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地带,中亚艺术是人类史上一朵灿烂奇葩。中亚自古就是多种文化、四大文明和三大宗教等交汇的地方,战略位置比较重要。中亚文化具有其复杂性和独特性,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时代、铁器时代、游牧时代等。中亚文化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元前6世纪中期至公元前4世纪末,中亚大部分地区成为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组成部分。中亚的巴克特里亚人、粟特人、帕提亚人和花剌子模人均臣服于阿契美尼德王朝。世称阿姆河遗宝中的不少艺术珍品是完全沿袭波斯宫廷风格制成的,风格是古代近东式的幻想图象。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的中亚史称“希腊化时期”。自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征服波斯帝国之后的数世纪中,中亚的工匠们一直在不断仿制格调高雅的希腊艺术品。这种现象在中亚南部尤为突出,它与中亚本地上层人物多通晓希腊文、偏爱希腊艺术品有关。无论是建筑、雕塑艺术还是实用艺术品,均遵循希腊传统的风格。而中亚的北部地区的建筑及实用艺术则与塞人艺术相互作用而发展起来,多受草原传统的影响。

1-4世纪的中亚处于贵霜帝国统治时期,迦腻色伽一世统治是它的全盛时期。此时,古代印度佛教广泛传播于整个中亚地区,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遍及中亚。这时中亚的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已从单纯的移植、模仿中脱颖而出,呈现东西文化互融、互渗的特征。其艺术品也具有东西合流的双重性质。早期游牧民族在中亚以“战”为其生业,操伊朗语的游牧民族被波斯人称为“塞人”,希腊人则称之为“斯基泰”,他们以擅长骑射或使用战车闻名。贵霜帝国崇奉琐罗亚斯德教与佛教,并且大力支持农业、商业与艺术,融合了印度与希腊罗马风格的犍陀罗艺术盛行一时。5-8世纪中期是中亚地区政治动荡、战乱频仍、民族迁徙频繁的时期。先是伊朗萨珊王朝,后是嚈哒人及突厥汗国和阿拉伯人统治该地区。这期间所谓的丝路城市,是阿拉伯帝国入侵中亚河中地区以前的丝路城市与贸易。当时控制丝路贸易的商人多半为粟特人。这一时期中亚不同地区的文化在彼此接近,这表明在粟特语作为地区间(乃至国际间)交际语言得到了广泛使用,相同的宗教观念广为传播,出现了许多相近的历史——艺术现象。8世纪之后,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广泛传播,一些世俗题材及以几何、植物图案为题材的艺术品种得到了相应发展。东西文化在中亚的碰撞、交融、渗透对中亚本土文化的孕育、产生、发展无疑起了催化作用。

元朝全球史影响巨大,各种工艺、饮食与商旅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交流。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陆上帝国,在欧亚大陆上首次建立了统一的通信管道,这是早期世界体系的开始。帖木儿之孙兀鲁伯崇奉伊斯兰教,并且奖励科学与文艺。在这个时期,天文学、数学、波斯与泰西合突厥文学和细密画等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另外,帖木儿在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使用了火炮,这也使得发射药在中亚地区进一步得到了传播。18世纪左右,中亚地区的主要文化和社会力量因素是突厥—伊斯兰化因素(其中突厥因素不包括塔吉克)。随后,18世纪俄罗斯文化逐渐进入中亚,为中亚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增添了一种新的文化和社会力量因素,即俄罗斯文化及其引导的社会力量。这种俄罗斯文化和社会力量因素在苏联解体前一直在不断地加强和深化。中亚地区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里既有早已融合、同化了古代中亚不同民族文化的本土文化及社会力量,还有新近进入的外来文化因素及社会力量,如西方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等。在中亚,各支本土文化力量交流、融合的同时,既可能出现本土文化及社会力量与外来文化及社会力量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可能出现外来文化及社会力量之间的较量与争夺。

文化

中亚地区重视文化教育,国民普遍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公共图书馆已经相当普及,剧院、影院、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也随处可见。尽管苏联解体对这些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文化教育事业仍然保持着坚实的基础。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其特殊的地理特征——由广阔无垠的草原、沙漠和半沙漠地带构成——决定了中亚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主要表现在游牧文化的突出上,很多相关的历史书籍元上都遗址有对中亚游牧民族的详细描述。化是中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对中亚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中国文化作品对中亚文化发展有很深影响。中原文化在中亚文化广泛传播。其二,中国建筑文化对中亚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譬如中亚地区与中国交往时间长,碎叶新城就是仿照长安而修建的。

中亚文化受邻近地区影响较深,历史上中国及俄罗斯对中亚文化都有很重要影响。同时,中亚文化本身也影响深远,中亚五国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宗教地区,其服装、饮食等文化都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中亚地区处在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是众多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汇合处,历史悠长,曾经极其繁荣。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其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留下了很多世界文化遗产,例如哈萨克斯坦泰姆格里克的考古景观及土库曼斯坦斯坦梅尔夫国家历史和文化公园等。

文学

中亚文学同样丰富多彩,中亚和新疆跨境民族古典作品有维吾尔族的《突厥语词典》《福乐智慧》,柯尔克孜族的叙事史诗《玛纳斯》,乌孜别克族的叙事史诗《阿尔帕梅什》,塔吉克族的叙事史诗《白鹰》《红手帕》,哈萨克族的史诗《黑萨》等等。中亚五国五个主体民族中,最有书面历史文化底蕴的无疑是塔吉克族。塔吉克人是中亚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代表诗人鲁达基,他同时也是波斯文学史的“诗歌之父”,其诗集多达数百万行,包括颂诗、四行诗、抒情诗、哲理诗等。乌兹别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在公元1000年之前是塔吉克,故而历史文化与塔吉克相互交错。现在的乌兹别克拥有两大塔吉克历史文化名城撒马尔罕和布哈拉。其代表诗人纳沃伊(1441-1501年)是一位著述宏富的多产作家,著有63部作品,最负盛名的是《五卷集》,包括《正思者的不安》《莱伊达和玛季农代》《法尔哈德和希琳》《七行星》和《伊斯坎德尔之墙》5部长诗。此外,还著有苏菲主义的哲学著作《爱之狂风》《心之所钟》以及有关诗学的文章,他的著作对乌兹别克及中亚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哈萨克斯坦伟大的诗人、作家、思想家和哲学家阿拜(1845-1904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予以纪念。爱新觉罗·阿拜没有留下书面文字的作品,其作品以口头形式在民间流传,后人的研究也只能凭借这些口头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被称为哈萨克诗歌技巧的典范。主要作品有《我当了部落头人》《假如你心中有智慧之光》《玛赫苏特》《艾孜木》等。代表作之一的《玛赫苏特》被誉为“凝固的珍珠”,“阿拜语言录”中出现大量推崇俄罗斯民族的语句,同时,阿拜作品中经常出现对哈萨克族的辛辣讽刺。著名的阿肯江布尔老人(1886-1961年)写下了“不用钢笔,没有墨水/同样流露出动人的诗篇/亲爱的冬不拉/就是我心中的笔墨纸砚。”的句子。我曾译过他写的苏德战争诗歌。

阿乌佐夫(1897-1961年)的《阿拜之路》是根据哈萨克斯坦圣阿拜·库南拜奇特而悲壮的生活道路创作的历史小说,向世人展示了阿拜为振兴哈萨克民族创立的历史功勋。《阿拜之路》是世界文学名著,被誉为哈萨克民族的第一部“金书”,有人把《阿拜之路》称作“哈萨克民族的红楼梦”。该书于1942年第一部上卷出版,1947年第一部下卷出版并获苏联国家最高文学奖,1952年第二部上卷出版,1956年第二部下卷出版,全书于1959年获列宁文学奖,现已被译成116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玛纳斯》是中国新疆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同的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最初产生于9至10世纪。玛纳斯县是柯尔克孜族传说中的著名英雄和首领,是力量、勇敢和智慧的化身。史诗叙述了玛纳斯一家子孙八代人领导柯尔克孜族人民反抗异族治者的掠夺和奴役争取自由和幸福的故事。史诗共分八部,以玛纳斯的名字为全史诗的总名称,其余各部又都以该部史诗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史诗的每一部都独立成章,叙述一代英雄的故事,各部又相互衔接,使全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整部史诗长达23万多行,共2000万字。

吉尔吉斯斯坦流传较广的内容只包括《玛纳斯》史诗的前三部,而中国《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的唱本则为八部。吉尔吉斯斯坦代表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1928—2008年),其作品被翻译成1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激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抒情色彩,提出了尖锐的道德和社会问题。艾特马托夫因此屡获殊荣,其作品深受中国读者欢迎。《一日长于百年》是作者通过现实、传说和科幻三个层面对人类生活的描述,从人与世界的多角度联系中深刻表达对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和哲理思考。艾特马托夫因这部作品成为苏联文学界默认的领军人物。《断头台》是他的巅峰之作,作品描述了人与狼之间的悲剧性故事,触及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吸毒、犯罪等丑陋现象,首次提出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表达了善与恶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尖锐矛盾与残酷斗争。作者曾根据与艾特马托夫的交往,撰文《我和文学大师艾特马托夫》。

艺术

土库曼斯坦的伟大诗人马赫图姆库里(1733—1782年),他的诗歌创作被土库曼人奉为圣训,演化为土库曼人行事做人和治国兴邦的规范和准则。土库曼斯坦现任总统谢尔达尔·别尔德穆哈梅多夫称赞马赫图姆库里是医治人类心灵的神医,他的诗篇似灵丹,他的金玉良言似圣药,始终净化着土库曼人的心灵。中亚艺术是本地区文学、表演与视觉艺术之总称。突厥游牧民族的艺术品反映出草原精神,中亚和蒙古的文学发展深受佛教影响。中亚艺术,与其他地区的艺术相似,在初期经历了不可避免的移植与模仿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亚艺术先后吸纳了波斯、古希腊、罗马、印度以及中国中原地区的艺术元素。然而,这种吸纳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杂交与嫁接,进入了创造的新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亚艺术逐渐形成了双向交融与相互渗透的文化特色,艺术成为了反映社会生活、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重要力量。

在绘画雕塑方面,中亚的佛教美术作品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雕塑作品主要被收藏在博物馆等机构,而壁画则多见于四大石窟之中,部分也在博物馆展出。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各自独特的发展面貌和地区文化艺术特点,还承载着传承与发展的紧密联系。此外,中亚还孕育了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细密画。细密画以其精细刻画、色彩艳丽而著称,多以人物、动物、宗教故事为题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欣赏价值。这种绘画形式主要出现在书籍封面、徽章、插图以及镜框等物件上,也用于羊皮纸、象牙板或木板上。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方面,中亚地区同样表现出色。作为歌舞之乡,中亚盛产民族音乐歌舞,如《十二木卡姆》、吐鲁番市哈密木卡姆等经典作品广受欢迎。此外,中亚五国还创办了各种文化音乐中国艺术节电影节等活动,如哈萨克斯坦国际“阿拉木图”艺术节、乌兹别克斯坦“亚洲之声”音乐会等,为文化交流与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综上所述,中亚和蒙古的文学发展深受佛教影响,而中亚艺术则以其独特的交融与创造精神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音乐舞蹈,中亚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参考资料

中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19

大国在中亚持续展开角力.手机光明网.2025-04-24

中国-中亚峰会为地区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发展改革报社.2024-03-19

哈萨克斯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24

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24

塔吉克斯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24

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24

土库曼斯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24

中亚概况.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24-03-19

五彩亚细亚:亚洲服饰展.中国丝绸博物馆.2024-03-19

大国何以频频注目中亚五国. 新华网.2024-03-19

【“三大体系”建设】赓续传统友谊、共筑中国—中亚人文共同体.中国社会 科学网.2024-03-19

科学家确定中亚为人类祖先关键“中转站”.中国科学报.2024-03-19

中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25

中亚五国.中亚五国.2025-07-08

被誉为“中亚母亲河”的锡尔河,在中亚地区拥有怎样的地缘价值?.手机新浪网.2025-07-08

中亚细亚.中亚细亚.2025-07-08

了解中亚语言:中国中亚战略决策的新视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2025-04-30